论文写作发表服务
导航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外语论文 > 英汉交替传译中言外知识不足引起的问题及改善措施——以“Ian Newton 谈新冠疫情下的难民危机”模拟会议为例

英汉交替传译中言外知识不足引起的问题及改善措施——以“Ian Newton 谈新冠疫情下的难民危机”模拟会议为例

作者:yibilw 日期:2021-11-13 分类:外语论文

理解源语是口译工作的关键一环,而言外知识在理解源语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吉尔(Gile,2011:75-76)针对理解提出过一个公式:C=KL+ELK。C(comprehension)代表理解,KL(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代表语言知识,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代表言外知识。他认为理解是语言知识和言外知识互动的结果。他还强调,语言知识和言外知识之间存在互补性,比如说,基于不同类型的文本,当一个人语言知识比较欠缺,但言外知识水平较高时,其仍然可以取得相对高程度的理解,反之亦然。此外,也有其他学者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只有知识储备积累到一定基础上,才能融会贯通、快速地进行联想调动,理解源语深层含义,同时也不至于因过多地遇到生僻词汇、概念而对译文质量造成影响。”(方乙冬,2019)由此可见,在整个口译工作中,言外知识是实现理解源语的必要条件之一。不仅如此,深厚的言外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语言知识的欠缺起到补偿作用,帮助译员克服源语中语言层面的障碍或挑战,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

但言外知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源语的理解上,同样也体现在对译语的表达上。译员的主要职责是在语言互不相通的各方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实现有效沟通,要达成这一点,除了对源语的精准理解外,译员还必须保证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和得体,而这同样离不开充足的言外知识储备。例如,译员可以根据情境知识来调整自己的语域、语言风格、用词专业性等,而译员是否能在必要的时候提高用词专业性又跟其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水平有关。此外,听众,尤其是没有双语知识的听众,对译员专业性的判断,主要来源于其译语输出的质量。即便译员准确理解了源语,但如果因言外知识不足而导致目的语表达不够专业或自然,听众对其的评价便会大打折扣,就这一角度而言,言外知识的重要性也不言自明。

...........................


第二章 “Ian Newton 谈新冠疫情下的难民危机”模拟会议案例介绍


一、案例描述

本文的研究以国际劳工组织口译处前处长、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会员 IanNewton 谈新冠疫情下的难民危机模拟会议为案例。该会议于北京时间 2020 年4 月 15 日,线上平台 ZOOM 举行。与会人员除讲者 Ian Newton 先生外,还有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执行院长、联合国原口译司司长李正仁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任课教师及本次会议主持人梁立峰先生,和包括笔者在内的 16 名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2018 级英语口译专业的同学。会议采用英中交替传译的口译形式,会议演讲分为上下两个半场,8 名同学翻译上半场(共五段,每一段 6 至 9分钟不等)的演讲内容,其余 8 名同学翻译下半场(共五段)的演讲内容。在讲者完成每一段的演讲后,主持人按照会前抽签结果公放 1 名同学的翻译,其余 7 名同学关闭自己的麦克风和电脑声音,自行翻译并录音。笔者以上半场演讲内容为源语进行了交替传译,源语时常为 35 分钟,译语时长为 29 分钟,共计 64 分钟。

猜你还喜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QQ在线咨询
QQ咨询
879182359